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罕见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表现为水疱和脓疱疹,类似于天花。该病最早于1958年在实验猕猴中发现,1970年首次有人患猴痘病例报道,1996年刚果首次暴发人猴痘疫情,但其流行仅限于在非洲地区,主要是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2003年5月美国报道了猴痘病例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此病的高度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数据显示,12个非猴痘病毒流行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国)均出现了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猴痘病毒正在发生人际传播。
一、病原学
猴痘病毒可在猴、兔、牛、豚鼠、小白鼠以及人的原代、继代和传代细胞上生长,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猴痘病毒能抵抗乙醚,对干燥有较强抵抗力,但易被氯仿、甲醇和福尔马林灭活。56℃加热30分钟,也易使其灭活。于4℃和-70℃均可长期保持活力,-20℃的保存期较短。
二、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猴痘患者、宿主动物、感染动物。猴痘病毒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主要的自然宿主是栖息于热带雨林的猴子与松鼠,而感染的啮齿动物或其他哺乳动物是猴痘病毒的贮存宿主。
该病主要在动物中流行,人类可因被病毒感染动物的咬伤或者直接接触被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皮疹而患病,此外该病毒也可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或呼吸道传播。未患过猴痘或未有效接种天花疫苗者均易感,未接种天花疫苗的儿童病死率较高,约10%。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天,平均病程2~4周。
1.前驱期
—般为2~5天,出现发热、头痛、肌痛、背痛、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和疲乏,偶尔发生腹痛或咽部疼痛等。
2.出疹期
全身出现类似天花样皮疹,皮疹多而散在,数目不定,可同时发生,直径1~4毫米,通常发生在眼脸、颜面、躯干、四肢、掌、足和生殖器,皮疹形态为斑丘疹、水疱、脓疱,结痂后有瘢痕。
3.恢复期
皮疹消退,症状逐渐好转。
猴痘症状类似天花,但通常较轻,但猴痘可能会有更多的淋巴结肿大。在非洲的报告中,病死率约为1%~10%。
四、实验室检测
1.标本采集
咽拭子、鼻拭子、疱液、渗出物、血液、病变部位皮肤组织等。
2.检测手段
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及培养、电镜检查、血清学方法[猴痘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M(IgM)和免疫球蛋白G(lgG)]、分子生物学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组织病理检查等。
五、治疗
确诊以及怀疑为猴痘患者(例如,有发热、皮疹、到过疫区或与患者接触史)应立即收治到负压隔离病房,并联系感染控制人员,患者应隔离至痘痂脱净。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加强局部清洁和护理,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西多福韦仅用于严重感染者的治疗,有明显毒性;牛痘免疫球蛋白可以试用于禁用天花疫苗的严重免疫缺陷患者。
六、预后
大多数患者2~4周痊愈,但皮疹愈合后留有瘢痕,可能会导致毁容甚至残疾。猴痘病死率约为1%~10%,感染猴痘的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现重症,孕期感染可能会导致包括胎死腹中等并发症。
七、控制措施
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感染和患病的动物、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严禁由国外输入野生动物,必要时严格检疫,动物园的动物应进行全面检疫,如发现感染或患病应立即全部杀死,避免接触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和患者,密切接触者应严格管理。
接种天花疫苗可提供85%的交叉保护,防止猴痘感染。专家建议,相关医务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应及时接种疫苗;与猴痘患者或感染动物有密切接触人员应于接触后2周内接种天花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4天内。一般人群不推荐接种天花疫苗。
随着全球交往日益频繁,加之动物源性传染病控制的复杂性,病毒极易跨国跨洲传播,造成猴痘病毒的大范围流行,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体检中检测出携带乙肝病毒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