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肺需要做CT检查吗?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19-09-02 分类:体检知识
王先生是一位将近60岁的老旷工,18岁开始就吸烟了。上个月由于受凉感冒,虽已服用感冒药,但咳嗽仍未好转,社区医生建议到医院执行CT检查,但王先生认为医生小题大做,无需执行CT检查。

王先生是一位将近60岁的老旷工,18岁开始就吸烟了。上个月由于受凉感冒,虽已服用感冒药,但咳嗽仍未好转,社区医生建议到医院执行CT检查,但王先生认为医生小题大做,无需执行CT检查。 CT检查技术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和X线光片相比,CT检查分辨率、定性诊断率极高,10-25%肺部病变普通胸片难以确诊,CT检查能够更为精准的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病变。同时,常规X线无法确诊的异常现象,为再次明确诊断精准率,则可执行CT检查。例如脑部疾病,例如;颅内肿瘤、梗塞和脓肿、出血等疾病,CT检查精准度极高;胸腔实质占位病变,例如肝脾肾、前列腺、子宫和胆囊等肿瘤;乳腺和甲状腺肿块;盆腔、脊柱和脊髓病变。CT检查方式的使用,能够在精准评估病变部位和性质、范围与程度的前提下,完成预后效果的评估。 
  除此之外,CT机还是放射线检查设备的一种,虽存在放射线损伤,但对机体辐射量较少,略高于常规X光片,但不会表现为放射损伤,但若多次或盲目的使用该检查方式,坏处是不容小觑的。专家建议,王先生由于年龄将近60岁,且长期从事旷工作业,咳嗽时间较长,吸烟史约为40余年,为肺癌高发群体。而CT检查为早期肺癌筛查常见方式,应听从医生建议,短期内到医院执行CT检查。 
  1 若遇到肺部CT检查中肺部结节,应怎么办? 
  对于体检者而言,于肺部CT检查中,往往会存在部分小结节,则会出现极度紧张状态,担心该结节是否为早期肺癌。常规情况下,直径在1cm以下的小结节,癌变率极低,但小结节形态、大小和比邻关系,是决定是否癌变的主要原因。例如:磨玻璃样肺部结节,可简称为磨玻璃样改变,于肺部CT检查中可见轻微密度增加,但增加幅度较低于实性改变,表现为云雾状模糊,可见血管纹理、支气管纹理。依据磨玻璃样肺部结节内部成分的不同,还可分为单纯型、混合型等种类。早期肿瘤患者,也可存在磨玻璃样肺部结节现象,仅借助单纯结节切除的方式,即可起到长期治愈的效果,即5年内生存率为100%,若病理为Ⅰ期,还可避免术后辅助治疗。 
  针对磨玻璃样肺部结节的重要性,应依据其影像学特征,可通過随访频率,鉴别阶级性大小和患癌间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的关键。例如:若未存在吸烟史,1级亲属癌症史和石棉暴露史极低的患者,若结节在6mm以下可不随访,若结节在6-8mm时,则可6-12个月内随访,待病情稳定时可随访时间可延长到18-24个月;若结节在8mm以上,应3个月内随访1次,必要情况下可还应执行CT检查、PET检查和活检。 
  2 存在5个标志,可证明机体存在肺癌倾向 
  (1)未见特殊不适感,但与肺部检查中可见肺部结节,若为孤立性、单发性结节,具有形状不规则的特点,当直径在1mm以上时应引起重视,多为早期肺癌。 
  (2)存在刺激性干咳,但症状相对较轻,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咽喉炎和肺炎。 
  (3)表现为胸部隐痛,但症状较轻且定位不准,多易误诊为心绞痛。 
  (4)表现胸闷气短,但由于气道未完全堵塞,即未见呼吸困难。 
  (5)存在发热表现,是因肿瘤组织坏死引起,常被确诊为上呼吸道感叹和肺炎,特别是在发热自行痊愈的前提下,易被忽视。 
  3 肺部增强CT是否优于普通CT扫描 
  3.1 肺部增强CT、普通CT的区别 
  和普通CT相比,肺部增强CT和前者的本质区别为扫描时是否使用造影剂。即增强CT是以向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方式,再执行CT成像扫描技术,应以提高病灶与正常组织对比度,不仅可提高病变检出率,还可依据病变处血供状况,显示血管和病灶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肺部增强CT具有耗时长、价格高的特点,若患者表现为造影剂过敏,则应禁止使用, 
  3.2 哪些情况需执行肺部增强CT 
  (1)普通CT已确诊为肺部病灶,需再次鉴别结节是否为良恶性病变的关键。即通过对病灶点血供状况的检查,再于CT引导下,对局部病灶予以穿刺,借助肺穿刺活检的方式,鉴别患者良性、恶性病变。 
  (2)鉴别肺部病灶、血管间的关联。特别是在肺门病灶中,肺部增强CT能够有效鉴别是否需要执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 
  (3)为更为清晰的展现肺部和纵膈处淋巴结肿大状况,以便完成肿瘤分期。 
  3.3 哪些患者不可执行肺部增强CT 
  对碘造影剂存在过敏史的患者;重症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患者,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3.4 肺部增强CT可能存在的风险 
  过敏反应:常表现为恶心呕吐、皮疹瘙痒、潮红水肿等,较为严重时则可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甚至还会威胁机体生命安全。 
  肾功能损伤:多为一过性损伤,极个别情况下,会因机体存在肾功能障碍,出现永久性肾功能损害。为预防肾功能损伤,可在检查前后大量饮水,加快造影剂排泄。 
  其他罕见、难以预测的风险。 
  4 肺部CT检查患者应采取的干预措施 
  (1)构建干预基础。和患者间建立良好的关系,CT室检查人员和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予以热情接待,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为患者答疑解惑,且打造相对清洁且安静的检查环境,提高患者信任度。 
  (2)认知干预。目前肺部CT扫描多为16层螺旋CT,可预先向患者明确16层螺旋CT检查的作用和目的,再针对扫描中可能存在的反应,告知患者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安全性、可靠性,一旦存在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 
  (3)情绪干预。于CT检查前和检查时,均应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即向患者阐述各项操作的必要性,减轻患者疑惑感和陌生感,提高检查配合度。 
  (4)行为干预。待患者或家属签订同意书时,可将患者放置在预备间处,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取粗且直的静脉予以穿刺,常见螺旋型9号头皮针,再借助静脉套管针的使用,指导患者完成血管穿刺工作;若需执行碘过敏时间,则应预留静脉通路,待15min后显示为阴性,则可指导患者屏气锻炼和深呼吸锻炼,遵医嘱静注10mg地塞米松,预防造影剂注射后存在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步入检查室,辅之环境介绍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指导患者做好呼吸指令,若为聋哑者,CT机处存在呼吸指令标志灯,着重讲述扫描期间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造影剂注射后躯体发热为正常现象,可不必惊慌;造影剂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鉴别穿刺点是否存在肿胀和渗漏现象,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终止扫描、注射,且及时抢救;待扫描完成时,可指导患者静息20min,未见异常时可离开医院,指导患者多饮水。X线检查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