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远离肝囊肿

浏览: 作者:杨健康 来源:天津体检中心 时间:2021-06-07 分类:体检知识
肝囊肿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肝内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病变。

  肝囊肿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肝内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病变。

  肝囊肿的病情发展缓慢,囊肿较小者一般无任何症状。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压迫邻近脏器可出现右上腹不适、腹胀、腹部钝痛、隐痛、恶心呕吐及腹部包块等症状。肝囊肿合并感染者亦可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囊肿出血或扭转可出现急性腹部剧痛。

  罹患肝囊肿的病人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部分病人可能会反复发作,侵犯邻近器官,降低其生活质量。当经常出现饱胀、右上腹疼痛、呃逆等症状时,需要引起注意,尽早到医院检查。

timg0LJZFUJ0

  肝囊肿可细分为多种类型

  肝囊肿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病因也多种多样。确诊肝囊肿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B超检查等明确诊断,其中B超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能够明确囊肿的大小、部位、数目、范围、肝脏的液性占位,以及和邻近脏器的关系等。

  临床上,肝囊肿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单纯性肝囊肿,其次是多囊肝。多囊肝又包括三个主要类型。目前研究认为多囊肝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小部分肝囊肿的形成原因为创伤或炎症。

  中医学对肝囊肿没有文字上的记载,一般将其归为“胁痛”“积聚” 范畴。有观点认为囊肿是正邪交争状态下形成的共同产物,也有观点认为囊肿为水湿之气不化而成,流注肝脏而成肝囊肿。其主要原因是脾气虚弱,不荣肝木。这提示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有可能会诱发肝囊肿。

  肝囊肿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肝囊肿的发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暴饮暴食、过食油腻等都会逐渐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肝胆系统身为消化系统的重要参与者,也会因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加重其负担,引发自身问题。

  对于45岁以下的人群来说,年龄增加、合并高血压病,有抽烟史、长期用药史和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肝囊肿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情绪不良、熬夜、压力大和烟酒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更容易诱发肝囊肿。

  提到肝囊肿的治疗,首先要明确诊断,判断其是否为肝囊肿,因为肝囊肿本身目前并未发现恶化的先例,属于肝脏的良性占位,而一旦发现癌变,一般就不考虑是肝囊肿,仅有少数个例为肝囊肿本身伴随被覆上皮原位癌。其次,对于不同种类的肝囊肿,也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防肝癌,远离8大危险因素

  出现伴随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对于单纯性肝囊肿且无明显消化系统症状、无并发其他疾病且直径最大<10厘米者,定期复查B超即可。对于有伴随症状的较大肝囊肿,直径>10厘米,目前比较基础的手术治疗是肝囊肿介入引流术,尽管有一定的复发率但在临床上仍较常用,尤其是对于巨大肝囊肿患者。

  另外,一旦出现剧烈腹痛、发热,就要考虑是否合并囊内出血或感染,出现黄疸症状则考虑是否压迫胆管。肝囊肿开窗术相比之下复发率较低,前提需要确认囊液中不含胆汁。若肝囊肿合并囊内出血,则需与胆管囊腺瘤相鉴别,此种情况建议进行肝囊肿切除术。总之,只要出现伴随症状,都建议患者务必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多囊肝属于渐进性疾病,会随着囊肿数量和大小的发展,逐渐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也会伴随其他脏器的多囊性病变,严重者会发展为肝衰竭、肾衰竭等。终末期严重者需要进行肝、肾移植来延长生命。所以控制病情进展,防止恶化是关键。

  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

  有不少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肝囊肿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肝囊肿在中医内属于“胁痛”‘痰饮” 和“郁证”等范畴。

  研究表示,囊肿直径<5厘米时可定期观察而无需治疗,但有中医观点认为,“不以养小为大, 须知若无小卒不成大”,一旦发现囊肿,根据肝囊肿患者表现出的中医证型的不同,建议从疏肝解郁、温化痰饮、补气健脾、清胆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等治法出发,标本兼治。还可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如针刺疗法、艾灸、穴位贴敷等均有不错的效果。

  肝囊肿患者多伴随肝的功能失常,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所以,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保证营养素的均衡,二是在烹饪和食材的选择上尽量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肝经在凌晨1~3点用事,因此建议患者早睡早起,保养精神,切勿伤肝,保持情志愉悦,有利于肝的气机条畅、疏泄功能正常。体检时检查肝功能的意义是什么?